官方网站    教学管理    2.2024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联系我们

热门推荐

2.2024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创建时间:2024-09-04 15:03

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4年)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机电技术应用(660301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全日制三年中职

四、职业面向

(一)本专业所属专业大类

装备制造大类(66)自动化类(6603

(二)本专业对应行业的职业岗位(群)、主要就业岗位

序号

对应行业

对应职业(岗位群)

主要就业岗位

职业资格证书

1

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维修

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修

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

电工技能等级证(中级)、

物业管理服务

特种设备运行管理和安全监控

特种设备管理员、物业低压维修电工

电工技能等级证(中级)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足清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面向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维修保养等行业,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机械、电子、电气、自动化等方面专业知识,具备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机电产品维修与检测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安全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信息素养,在生产、建设、服务一线,能从事机械、电气设备装调及维修保养、低压电工操作、特种设备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职业素养

1)具有爱党、爱国情怀,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具有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

3)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4)具有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严谨、精益求精工匠精神。

5)具有安全文明生产、节能环保和遵守操作规程的意识。

6)具有劳动意识、团体协作精神。

2.知识要求

1)具有查阅专业技术资料的基本能力。

2)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

3)掌握典型工作电路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4)掌握机电设备和特种设备中采用的机、电、液、气等控制的知识。

3.能力要求

1)能够进行简单的电工作业。

2)具有选择和使用常用工具、量具、常用仪器仪表和辅助设备和能力。

3)能正确识读中等复杂程度机械零件图、装配图,会绘制简单零件图。

4)能识读机电设备的电气原理图、接线图,并按照工艺要求完成电气部分的连接。

5)能初步进行典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

6)能对机电设备进行常规维护,并完成维护报告。

7)能对机电设备进行常见故障诊断,并完成故障诊断报告。

8)能对机电设备常见故障进行排除。

9)能对电梯等特种设备进行日常安全管理。

10)能对电梯等特种设备进行日常运行监控。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等必修课,以及其他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训实习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一)                      公共基础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学时

1

思想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进程;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清自己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目标中的历史机遇与使命担当,以热爱祖国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健康成长、成才报国。

本课程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标准(2020年版)》开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踏上新征程 共圆中国梦。

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36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能结合活动体验和社会实践,了解心理健康、职业生涯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观,探寻符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养成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提高应对挫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制订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提升职业素养,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本课程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标准(2020年版)》开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时代导航 生涯筑梦; 认识自我 健康成长; 立足专业 谋划发展; 和谐交往 快乐生活;学会学习 终身受益; 规划生涯 放飞理想。

本课程基于社会发展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生涯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心理和谐、职业成才的培养目标,阐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成长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培育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6

哲学与人生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分析和处理个人成长中的人生问题,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本课程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标准(2020年版)》开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 辩证看问题,走好人生路;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坚持唯物史观,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本课程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成长的意义;阐述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意义;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长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

36

职业道德与法治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了解我国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践行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能够掌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初步具备依法维权和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以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恪守道德规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本课程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标准(2020年版)》开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感悟道德力量;践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提升职业道德境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尊严;遵循法律规范。

本课程着眼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了解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增强职业道德和法治意识,养成爱岗敬业、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36

2

体育与健康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体育人,增强学生体质。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喜爱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学会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提升体育运动能力,提高职业体能水平;树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知识和与职业相关的健康安全知识,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发扬体育精神,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增强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团队意识。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使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本课程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版》开设,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精神,是学科健身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要求,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强等特点,同时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科学合理地设定本课程基础模块、拓展模块的课程结构并依此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

学科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始终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要目标。教学中要以身体练习为主,体现运动的实践性,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所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等,以达到教学目的和学业水平要求。

180

3

语文

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语文综合实践等活动,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涵养职业精神,为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支撑。

本课程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标准(2020年版)》开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9个专题:语感与语言习得、中外文学作品选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古代诗文选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本课程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198

4

数学

通过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继续学习、未来工作和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具备一定的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养成理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深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本课程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基于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发展性、应用性和职业性,兼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职业生涯发展需要而开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分三个模块: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基础模块包括基础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拓展模块是基础模块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包括基础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

在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提高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学分析和数据建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144

5

英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能围绕职场上相关主题,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理解不同类型语篇所传递的意义和情感,能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基本的沟通。同时能理解英语在表达方式上体现出的中西思维差异,能客观对待不同观点,做出正确价值判断。

学习中外优秀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播。能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英语学习资源,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程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开设。分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144学时、8学分。主要学习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范围, 8个主题的学习,学习内容包括:个人简介、人物介绍、校园生活、节假日介绍、常规指令、日程安排、常见标识、海报、广告、常见票据、电子邮件、信函及与社会责任、合作意识和工匠精神等相关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素在内的语言知识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形成语言技能,并在学习中形成包括语言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发展策略;通过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文化与思维异同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外国文化,吸收中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44

6

信息技术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基础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践,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和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

课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当今人类生产、生活 的重要作用,理解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等概念和信息社会特征与规范,掌握信息 技术设备与系统操作、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 术应用、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 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各种问题: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 究能力,不断强化认知、合作、创新能力,为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模块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应用领域,关注信息技术对社 会形态和个人行为方式带来的影响,了解信息社会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常识,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履行信息社会责任: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机制,掌握常见信 息技术设备及主流操作系统的使用技能。

网络应用模块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综合掌握在生产、生活和学习情 境中网络的应用技巧:理解并遵守网络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意识:能 合法使用网络信息资源,会有效地保护个人及他人信息隐私:会综合运用网络数字资源和工具辅助学习。

图文编辑模块旨在引导学生综合选用字处理、电子表格、图形绘制等不同类型的图 文编辑软件,根据业务要求进行文、表、图等编辑排版

数据处理模块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数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根据业务需求选择相 应的数据处理工具采集、加工与管理数据,初步掌握数据分析及可视化表达等相 关技能。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模块旨在引导学生综合使用桌面或移动终端平台中的数字媒体功能软件,能熟练制作演示文稿。 

信息安全基础模块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常识,认知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充分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意义,具备信息安全意识,了解信息安全规范,能根据实际情 况采用正确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108

7

艺术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艺术表现技能。运用观赏、体验、联系、比较、讨论、演唱等方法,感受艺术作品的形象及情感表现,识别不同艺术的表现特征和风格特点,体会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艺术的风采。结合艺术情境,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增强审美理解,提高审美判断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本课程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标准(2020年版)》开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音乐鉴赏与实践;歌唱;舞蹈;影视;工笔画;书法;手绘画;室内设计基础;基础素描。

本课程主要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独特的功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情动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学习和实践,进一步积累和掌握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塑造美好心灵,健全人格,厚植民族情感,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 素质劳动㙏 技术技能人才。

36

8

历史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课程的任务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促进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基本 脉络、基本规律和优秀文化成果;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 观和文化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职业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2

(二)专业技能课程

1.专业核心课(6-8门)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学时

1

电子电工技术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电工基本安全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方法、要领、工艺要求和安装维修技能。

本课程主要介绍、讲解常用电工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和外特性;能定性分析各种常用电子线路,并能说明电路中每个元器件的作用;能进行照明电路的安装;可以制作接地装置;懂得电机控制的相关知识和供配电知识。

180

2

钳工技术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操作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和进修打下过硬的技能基础,在适应社会要求的同时能遵守该专业职业道德和职业守则,培养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德才兼备的现代化生产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钳工工具或设备,从事工件的划线、加工、机器的装配与调试、设备的安装与维修。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使学生获得中级钳工所需的技术理论知识,并与实习相结合,形成本工种的岗位能力。

54

3

电力拖动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与掌握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典型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方法等。

本课程主要介绍、讲解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能进行三相异步电动机常用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包括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转启动、点动与连续控制、正反转控制,制动、调速控制等电路。

90

4

机械制图与CAD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掌握机械制图的一般知识,具备识读与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简单装配图的能力,具备零件测绘和识读第三角投影机械图样的初步能力,能熟练运用一种CAD软件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态度。

本课程主要介绍、讲解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AOTUCAD绘图基础;正投影法与常见形体、组合体的三视图;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常用件与标准件的表达;识读及AUTOCAD绘制零件图;识读及AUTOCAD绘制装配图以及机械零件测绘技术训练。本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测绘练习等实践环节。

72

5

PLC技能与实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使用PLC解决实际控制问题的方法,并为后续的较复杂的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属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介绍、讲解PLC编程与接口技术、常用小型PLC的结构与特点、常用PLC60点以内)的I/O分配及指令;会使用编程软件;会根据要求编写简单的PLC应用程序;能对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进行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

72

6

电工(中级)技能认定考证辅导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中级)技能认定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考取电工(中级)。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继电控制电路装调与维修、电气控制电路排故、电气设备(装置)装调与维修、基本电子电路装调与维修四个考证模块的知识学习,成功考取电工(中级)技能认定。

72

7

机械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基本操作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和进修打下过硬的技能基础,在适应社会要求的同时能遵守该专业职业道德和职业守则,培养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德才兼备的现代化生产力

本课程主要介绍、讲解机器的基本概念,掌握机器的组成;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及应用,明确热处理的目的,了解热处理的方法及应用;掌握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应用;掌握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常用机械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点,了解轮系的分类与应用,会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掌握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轴系零件的结构、特点、常用材料和应用场合及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36

8

电子CAD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习Pertel DXP 2004基础知识、Pertel DXP 2004软件的安装、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原理图库设计、PCB封装库设计、PCB板制作等内容,掌握电子CAD的基本技能。

重点对学生重点对学生进行电子CAD的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的训练,完成整个一体化课程教学,达到与电子产品辅助设计员岗位的对接,实现工学结合理念,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

36

2.专业方向课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目标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

学时

1

电工(上岗证)考证辅导

获得一般电气类工作岗位必备的电气测量、电路连接及电动机和触电急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考取电工上岗证。

顺利考上电工上岗证,为日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在学习和实训过程中还应逐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环境整理整顿能力和安全生产能力以及执行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

36

2

电工课程证书考证辅导

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电工基础基础知识与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课程参考电工有关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掌握电工基础基础知识与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能考取电工课程证书。

72

3

电机与变频技术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电机的控制与调速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结合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实操能力。

   本课程属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介绍、讲解变频器的使用方法;会控制电机的分类及其控制实训;了解变频器的基本原理及变频调速的特点、变频器的功能及预置;能进行变频器的安装、调试;会触摸屏的使用方法等。

54

4

电气安装与维修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方法,为以后从事室内电气安装、企业电气设备装调作准备。

本课程属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介绍、讲解塑料线槽、线管、桥架等的安装方法;能对常用开关电气、插座、灯具进行安装与调试;会照明配电箱、电源配电箱及电气控制箱的安装与调试;懂得典型控制电路的安装与调试等。

144

5

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

通过学习,让学生系统掌握机电设备维护修理与安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属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介绍、讲解机电设备的结构特点;懂得机电设备的机械装配与检测方法;能进行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会气动与液压系统回路的连接;能进行自动化生产线的调试。

144

6

无人机技术

通过学习,以无人机基础学习为中心,让学生掌握无人机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含为无人机概述、无人机结构与系统、无人机飞行原理、航空气象、无人机飞行管理、无人机法律法规等。

72

7

智慧消防技术

以智慧消防平台,即运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数据融合、移动办公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消防管理所需的数据,从采集、存储、展现、分析各个环节,适应现有消防管理体制和各种消防管理应用的公共平台

教学内容:以智慧消防平台,即运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数据融合、移动办公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消防管理所需的数据,从采集、存储、展现、分析各个环节,适应现有消防管理体制和各种消防管理应用的公共平台

72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学时比例表

课程类别

公共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

课程类型

必修课

限选课

任选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课

专业任选课

实习、实践

学时

1026

126

180

612

594

72

540

比例

32.57%

4%

5.71%

19.43

18.86%

2.29%

17.14%

(二)教学安排表

课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

学分

学时

各学期周课时和实训实习周数安排

考核

方式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总学时

理论

实践

18

18

18

18

18

18

公共基础课

必修课

1

思想政治

001001

8

144

120

24

2

2

2

2



考试14

2

体育与健康

001005

10

180

8

172

2

2

2

2

2


考查

3

语文

001006

11

198

166

32

2

4

2

3



考试13

4

数学

001007

8

144

126

18

3

3

2




考试2

5

英语

001008

8

144

126

18

3

3

2




考试2

6

信息技术

001009

6

108

36

72

4

2





考查

7

艺术

001010

2

36

12

24

1

1





考查

8

历史

001011

4

72

72




2

2



考查

小计(占总学时32.57%)

57

1026

666

360

17

17

12

9

2



限选课

9

劳动教育

001016

5

90

10

80

1

1

1

1

1


考查

10

就业指导

001013

2

36

24

12





2


考查

小计(占总学时4%)

7

126

34

92

1

1

1

1

3



任选课

任选5

12

体育竞技

003001

2

36

6

30

2






考查

13

美育鉴赏

003002

2

36

6

30


2





考查

14

人文公益

003003

2

36

6

30



2




考查

15

团队建设

003004

2

36

6

30




2



考查

16

时事政冶

003005

2

36

6

30





2


考查

小计(占总学时5.71%)

10

180

30

150

2

2

2

2

2



       计(占总学时42.29%

74

1332

730

602

20

20

15

12

7



专业技能课

专业核心课

1

电子电工技术

212017

10

180

30

150

6

4





考试12

2

钳工技术

211007

3

54

18

36

3






考试1

3

电力拖动

202014

5

90

18

72


5





考试2

4

机械制图与CAD

232019

4

72

18

54



4




考试3

5

PLC技能与实训

212001

4

72

18

54



4




考试3

6

电工(中级)技能认定考证辅导

212009

4

72

18

54




4



考试4

7

机械基础

211015

2

36

8

28





2


考试5

8

电子CAD

212021

2

36

20

16





2


考查

小计(占总学时19.43%)

34

612

148

464

9

9

8

4

4



专业方向课

9

电工(上岗证)考证辅导

212020

2

36

10

18





2


考试5

10

电工课程证书考证辅导

212018

4

72

18

54



4




考试3

11

电机与变频技术

212004

3

54

18

36




3



考查

12

电气安装与维修

212005

8

144

24

120




4

4


考试45

13

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

212007

8

144

24

120




4

4


考试45

14

无人机技术

212020

4

72

18

54





4


考查

15

智慧消防

212022

4

72

18

54





4


考查

小计(占总学时18.86%

33

594

130

456

0

0

4

11

18



专业任选课

任选2

16

电梯职业认知

204005

2

36

36

0



2




考查

17

应急救护

212023

2

36

20

16




2

0


考查

小计(占总学时2.29%)

4

72

48

24

0

0

2

2

0



实习、实践

18

实习


30

540








30


小计(占总学时17.14%)

30

540


540






30


       计(占总学时57.71%

101

1818

334

1476

9

9

14

17

22

30


合计(100%

175

3150

1064

2078

29

29

29

29

29

30


备注

1.本表不含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5学分计入总学分。

2.思想政治课程按第一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学期《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第三学期《哲学与人生》,第四学期《职业道德与法治》顺序开设。

3.艺术课程开设《音乐》课,分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各一节。(机电、汽车、数信专业部、旅游专业)

  艺术课程第一学期开设《美术》,第二学期开设《音乐》。(旅游专业部中除了旅游专业之外的专业)

4.每个学期均按18周实际上课时间计算学时,每周周课时为29节。

5.每学期安排4门课程为考试科目,其余考查科目

八、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1.现有教学团队概况

学校高度重视机电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内培外引逐步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本专业共有29名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2%。近三年,计划引进工程师1名,外聘兼职教师5名,计划有12人次参加了省、国家级培训和企业实践,这一部分教师很快成为专业的核心骨干力量,支撑着整个专业的发展。为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实践锻炼,强化教师的教研能力与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本专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专业师资配置

为满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本专业师资要求将根据一体化课程中知识、技能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组织的要求来确定。

1)专业带头人要求

需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与此同时还需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对职业教育有深入研究,能够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方面起到领军的作用。其主要工作有:组织行业、企业调研,进行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组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主持课程体系构建工作,组织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统筹规划教学团队建设;主持满足教学实施的教学条件建设;主持建立保障教学运行的机制、制度。

2)骨干教师要求

需具有较丰富的专业任务,有着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善于将企业先进的技术任务与教学相结合;对职业教育有一定的研究,具有职业课程开发能力;能够运用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治学严谨教学效果良好。其主要工作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相关工作;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编写相关教学文件;进行理实一体专业教室建设;参与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

3)专业课教师要

需具有一定的专业任务和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其主要工作有: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以及相关教学文件编写;对专业一般课程进行课程开发及建设;参与理实一体专业教室建设;通过下厂锻炼、参加培训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及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4)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

需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专业技能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能够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善于沟通与表达。其主要工作有: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实训;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参与相关教学文件的编写;参与理实一体专业教室建设及实训基地建设;参加教学培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二)教学设施

 本专业按照40人的班额配置校内外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实习室

校内实训实习室及配置表

专业设备总值

800万元

实验实训室数

12

实验应开数

12

实训应开数

12

校内实训场所(室)情况

名称

建筑面积(m2

主要设备及数量

总值

(万元)

主要实训内容

电子电工实训室

9502

200

常用电子电工工具、仪表,电子电工工作实训台

25

电子电工仪表应用、电烙铁应用

电力拖动实训室

9503

250

电工常用仪表、工具,电力拖动实训工作台

110

典型电动机工作电路的布线作业

智能机床实训室

9504

250

电工常用仪表、工具、智能机床实训设备

60

典型机床线路学习和排故

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

9506

450

电工常用仪表、工具、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

62

典型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

PLC单片机实训室

9507

150

PLC典型应用模块

45

PLC典型指令、电路应用

液压与气动实训室

9508

100

气动与液压实训设备

30

气动与液压典型工作原理应用

现代电子电工实验室

9509

350

常用电子电工工具、仪表,电子电工工作实训台

60

电子电工仪表应用、电烙铁应用

智能楼宇实训室

9601

500

电工常用仪表、工具、楼宇设备实训室

100

楼宇智能化应用、弱电综合布线应用

电机与变频实训室

9407

150

电工常用仪表、工具、电机与变频实训设备

62

电动机的拆装、变频器的应用等

电气安装实训室

9408

150

电工常用仪表、工具、电气安装与维修实训设备

60

电源配电箱的安装、电气控制箱安装等

无人机模拟实训室

9602

250

电脑、无人机模拟飞行软件

50

无人机飞行模拟

无人机组装与飞行实训室(9603

250

固定翼、多旋翼及常规旋翼无人机

100

固定翼、多旋翼及常规旋翼无人机组装和飞行

2.校外实训室建设

成立由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制定相关管理与运行制度。与知名企业开展联合办学,为企业提供订单培养。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根据本专业发展需要,现有校外实习基地4个,建立健全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利用知名企业的资源条件,给学生提供更贴近生产实践的实习环境。第6学期,将学生安排到与本专业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校教学与企业实习有机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既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又解决企业的用工问题,真正实现双赢。

(三)教学资源

1.完善精品课程的建设

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完善实践教学环境,重新定位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重点建设本专业的精品课程。逐步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

2.完善专业校本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的建设

围绕我校本专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改革我校教学体系,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建设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技工教育新课程。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校本教材,逐步完善本专业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

3.校企共建本专业的教学信息资源库

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或购买,重点建设本专业主要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并以此促进和提升机电专业群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进度和水平,鼓励师生使用资源库,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4.教学辅助材料

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促进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针对教学难点,开发多媒体“数据资源库”教学平台,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要求

1)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行动导向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收集信息阶段、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评估阶段等六个过程,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其思维和行为方法、动手能力和技能、习惯和行动标准及直觉经历、需求调节、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素质也得到综合提高。

还可考虑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3)此外,将多种形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融“教”、“学”、“做”为一体;开放综合实训室,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外讲座、成立电子协会、开办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2.实践教学的要求

1)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

在教育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本专业通过构建课堂小竞赛,每学年的技能节,市级技能竞赛,省级技能竞赛,国家级技能竞赛等完善的技能竞赛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竞赛带给学生的快乐,体验成功。并将所有实训室对外开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并通过不断对实训场室进行升级改造,满足竞赛的需求。完善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在课外实训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在各个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技能训练。在近几年电子电工类和电梯类的竞赛中我校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2)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

结合社会培训机构成功的经验,推进“三个相结合”,即课堂、实验实训场所、企业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工程项目相结合。以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努力摸索出符合我校实践教学的方法。

3)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让部分师生参与企业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对教师而言,通过项目的开发,实践技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针对我校以教学为主、科研力量薄弱的现状,应大力引进企业项目,以项目作为引导和推动科研发展,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清远中职特色的科研道路。

(五)学习评价

构建以技能为核心,过程评价和鼓励评价为重点,学校、社会、企业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一是创新评价内容,改变简单理论考试评价,把模块测试成绩、技能鉴定成绩、技能竞赛成绩、顶岗实习成绩纳入评价范围,使考核评价多元化。二是增加评价主体,改变单一的学校评价,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考核学生职业技能,技能大赛组委会组织比赛等多方评价学生,同时,听取企业对学校教学、学生岗位实践的评价意见,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实践考核机制,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评价。通过评价模式的创新和评价内容的完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在评价中力求做到:第一,结合相关工种技能鉴定要求进行职业客观性评价。第二,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第三,注重学生技能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六)质量管理

1.制度建设,为方案的执行保驾护航

为了能让制定的方案能顺利运行,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保障方案有效执行。具体如下表:

主要机制制度

主要内容

1

双证书制度

规定学生毕业时持有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从制度层面促使学生主动获得职业资格、丰富工作经历,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体面就业。

2

课程考核

对理实一体课程要加强过程控制,引导教师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课程考核方式改为过程考核+期末考核+平时考核,使考核能真实反映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能力。

3

顶岗实习管理

顶岗实习由企业对学生实施员工化管理,企业把学生作为员工进行考勤、派工与计酬,主要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工作指导,专任教师则主要进行学习指导。实习结束,校企双方联合为学生颁发“工作经历证书”。

4

专业教学

团队建设

建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技术专家与企业指导老师等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建立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建立培训制度,促进教师国内外进修学习、下厂锻炼、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5

校内实训

基地管理

建立合理的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健全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加强实训教学过程的管理。

6

校外实训

基地管理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组织机构,确保校企联系渠道畅通,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提供实践氛围,加强校外专业实习与顶岗实习管理 

2.完善措施,建立教学资源保障体系

进一步丰富信息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借助企业资源优势,将企业最新高设备资料、企业培训资料,产品加工案例等引入学校。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改革与完善考核方法;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调动教师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积极性,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前提保障。

3.突出重点,建立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体系

以职业教育特色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为依据,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构建以业绩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由教师、学生、和企业参与,按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学生评价和考核体系,进一步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品牌和办学实力。

4.加强监督,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将成立专门的教学小组,负责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师教学进行全程监督,并分季度、期中、期末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收集对教与学的意见,获取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数据,以便进一步完善工作的开展。

5.校企共建,加强顶岗实习管理

把课程作为核心,根据理实一体课程、顶岗实习的需要,推进机制与制度建设,在教学运行与质量管理、企业见习实训与顶岗实习管理、教学团队建设、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等方面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制定和完善了工作学期、课程考核、顶岗实习等方面的制度,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九、毕业要求

学生通过规定年限的学习,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时学分、完成规定的教学活动,达到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目标。要求如下

1.在规定年限内修完规定课程,总学时不低于3060学时,经考试(核)成绩合格后,总学分不低于170学分。

2.必修课程(包括实习实践教学)的成绩全部合格。

3.完成在校学习90周,在企业顶岗实习18周。

十、附录:教学进程安排表、变更审批表